柏林自由大学毕业证最新详解|大学与社会融合动向,也需要暂停
□孙静芬(华南理工大学)
“象牙塔”最早来自旧约中的诗词,是新娘对新郎美丽后颈的赞扬之语。而自从19世纪的德国作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将其拿来批判另外一位作家维尼之后,“象牙塔”就弄成了想像中远离社会纷杂的世外桃源。
曾经,大学一度被称为“象牙塔”,社会人士抨击大学生“天真”“幻想”,认为学院教育过分与现实脱离,没能让中学生结业之后顺利与社会接轨。而现如今,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使得学院与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正如未来生命研究所号召暂停AI训练六个月一样,我们也应当暂停学院与社会互相融合的动向,停下来思索,不再是“象牙塔”的学院真的好吗?
3月1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质”微专业的招生简章,专业课程包括行测总论、公文写作训练、公务交流与抒发规范等等。只容许大二及以上全日制在校专科中学生报考,学制一年,采取线上线下混和教学,主要借助周末进行讲课。
从柏拉图学园,到第一所学院“博洛尼亚大学”,再到第一所现代化学院“柏林大学”,现代学院的发展踏着了漫长的旅程,期间关于“为何构建学院”的问题讨论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为所有人认同的是: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大学是传授知识、探求知识、发展知识的场所。1828年知名的哈佛报告强调:“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缔造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专才。”现代教育之父洪堡提出:“(大学是)以纯知识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而纯学术的研究活动正是学院孤独和自由的存在方式的内在根据。据此,大学应有一种精神贵族的知性和对纯粹学术的强烈追求,而不考虑社会经济、职业等种种实际须要。”
大学就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地方,它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自由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来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独立思索的、能够感知世界的自由的人,而这样的人无论将来从事如何的工作都还能胜任。但现如今,大学的教育却偏向了实用的、功利的一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缺位了对中学生心灵全面发展的关爱,甚至对其进行榨取,大学里越来越多“单向度的人”的现象就是当下教育弊端的彰显。“片面”的教育让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丧失了平衡,使得中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不能全面地思索,最终迈向极端的公路,因心理健康而辍学,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情况越发常见。
我们应当指出和捍卫的是学院作为“象牙塔”的权力与本质,尤其是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下,小初小学基本没有机会让中学生发展与认识自我,大学应当做的是守好在社会的土地上仍然屹立起的这座白塔,为中学生上下求索、明晰自我与社会提供静谧的场所和包容的引导,而非任社会市场的吸血藤蔓爬上高塔,侵染砖瓦。例如,在理工学科强盛而人文学科
大学正在丧失它的象牙塔,甚至是主动叛变,变得凡俗、功利、轻浮。我们应该注重而且制止这些趋势的进一步推进,重新思索何为学院?大学为什么?关注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利益,而非自甘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