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毕业论文:解说电影《西北偏北》
国外大学毕业论文解说电影《西北偏北》
罗杰(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 饰)是个平凡的广告商人,最近却莫名其妙的惹了一身的麻烦——他被别人错认成一名叫“凯普林”的人,还被人灌醉放进车中,意图造成车毁人亡,命大的罗杰却顺利逃过这一劫。这个离奇的经历让罗杰又后怕又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非要找出真正的 “凯普林”不可。
噩运在纠缠罗杰。他一路设法摆脱追杀,一边千里追踪凯普林的线索。他跳上了一趟开往芝加哥的列车,车上巧遇娇娃坎多(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饰),愿意助他一臂之力。眼看就快可以约见凯普林,事情却又起了波澜——他不但没有见到凯普林,还随之陷入了又一场危机当中。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拉什莫山的总统雕像,也成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舞台。
希区柯克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导演,对电影商业和艺术性的两难讨论很有启发性,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对他的研究和分析从来就不曾停止过,评论称他具有三重人格:公众的、私人的和电影的。所谓“公众的”是他那些充满作秀意味的照片、电视采访和公开言论,“私人的”是他真实的性格(腼腆、孤僻而又幽默),而“电影的”则是他赋予电影这门艺术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即使是在50年后观看也同样韵味无穷,在最近观赏的[西北偏北]里,有这样三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镜头1:影片开始的2:08秒处,银幕上出现一个赶公共汽车却被关在门外的臃肿家伙,那就是希区柯克本人。
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匆匆亮相,这个有趣的小动作最早似乎就是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开始的,据说,在其一生拍摄的53部作品中,出现他身影的竟有35部之多。事实上,这也早已成了他的影迷观看他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乐趣所在。对于此事,还曾有过一个令人捧腹的逸闻:1943年,希区柯克在拍摄影片[救生艇]时,由于艇内空间有限,无法容纳他的习惯性客串,为此他绞尽脑汁,甚至一度曾计划扮演一具水面浮尸,结果被健康顾问奋力阻止。随后他又生一计,当时正值他一生中成果最辉煌的一次减肥计划成功(从280磅减到182磅),于是他将减肥前后的照片拿来制作了一则虚构的“利可达”药物减肥广告,印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而这张报纸则被精心地铺在了救生艇里。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后希区柯克收到大量来信,内容竟多是询问那种药品在那里可以买到。
为什么对这种小动作乐此不疲,希区柯克在接受特吕弗的单独采访时曾谈到这个外界猜测再三的话题。特吕弗是个非常善于设计问题的人,大概是出于导演和聪明人的敏感,他完全能够理解希区柯克的这种良苦用心,提出这个问题多半是为了满足好奇的读者,所以他问道:“这是不是因为你没有相当的角色可演,而来插科打诨,过过戏瘾或者只求实利?”狡猾的希区柯克当然明白特吕弗的用心,所以也并不隐瞒,顺水推舟道:“这完全是只求实利——点缀银幕。后来是过戏瘾,最后变成了插科打诨。”然而他随后的一句解释却充分体系了他作为电影艺术家的良好素质和宏观智慧:“我必须很小心,一定在影片开始后五分钟里公开露面,这样观众看剩下的部分时才不会分心。”鉴于希区柯克的作品大多是需要观众高度投入的悬疑剧,这一解释就显得相当令人钦佩。
镜头2:[西北偏北]最著名的那个飞机追人镜头,长达7分钟!
后来好莱坞很多以调侃经典为乐的喜剧片都曾多次戏仿了这一镜头,比如[白头神探]系列,但在它们轻松的游戏里,究竟有没有刻薄的嘲弄意味恐怕很难辨别。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西北偏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个镜头,当时脸黑似炭的加利·格兰特在镜头前沿空旷的野外公路奔跑着躲避一架农用滑翔机,而飞机上的人却又是机枪又是农药地对他“狂轰滥炸”,应该说这个镜头的视觉冲击力的确惊人,以至于特吕弗对此作出如此评价:“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没有戏剧动机,这场戏抽光了所有的涵义和所有的真实性。”
这里,我必须向您简单解释一下,当时有很多迷信“戏剧真实性”的影评人对希区柯克的这一处“神来之笔”提出了质疑,指出此处希区柯克虽然用心良苦却处理不当,因为这里的情节存在明显的失实:飞机从何而来(这里希区柯克有意跳过了一场必要的情节交代),为什么敌对间谍组织冒然采用了飞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杀人手段,派个杀手岂不干净利索?后来飞机撞上加油车爆炸就更是莫名其妙,这使“飞机杀人”这样的做法显得尤其愚蠢。说实话,虽然我对维护所谓“戏剧真实性”的尊严没有任何兴趣和义务,但对此处处理也存有相同的疑问——难道仅仅是为了让电影更好看?如果是这样,鼎鼎大名的特吕弗有必要刻意拔高这场戏的艺术价值吗?以丧失“戏剧真实性”为代价,拍摄这样一场对情节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的纯视觉场面,可能对增强影片的娱乐性大有裨益,但对电影的严谨和整体性却无疑是一个重大伤害。(就像[珍珠港]里那长达45分钟的轰炸镜头,其视觉炫耀显然大于推动情节、突出主题的叙事功能)而有趣的是,法国新浪潮的精英人物却恰恰肯定了这种技巧对本质的伤害,这很值得玩味。
镜头3: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伴随着骤然响起的交响乐,一列火车钻进了隧道。
在酷爱发掘镜头隐喻功能的观众那里,这个火车钻山洞的镜头显然起到了赤裸裸的性行为的暗示作用,而联系上一镜头,罗杰和艾娃脱离险境,平安地躺在火车卧铺上拥抱亲吻,这样的解释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且服务周到。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希区柯克电影性意味的话题,应该说,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多数是相当性感的,其中无论是那些技巧纯熟、具有开天辟地的探索性镜头技巧,还是惊艳夺目的明星女主角一贯的金发和尖叫,都充满了令人荷尔蒙分泌过速的快感刺激功能。但是,希区柯克似乎不怎么喜欢赤裸裸的性爱场面,他的电影性感而决不色情,在他的电影里你从来也看不到裸体女郎,更没有肉欲四溅的华丽镜头。而且,希区柯克电影似乎还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爱情片也会拍的相当悬疑,而悬疑片里又总有缠绵的爱情相伴。但这一切并不能回避其作品中存在这样的明显缺陷,那就是为使情节紧凑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刻画,比如最典型的[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鸟]和这部[西北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