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证解析:传统式学校还是开放式学校?

以下就是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证解析:传统式学校还是开放式学校?的精彩内容:“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你还会让儿子在这所名校中‘受折磨’吗?”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是的,我还会选择这儿。但我自信将不再‘受折磨’,因为我已知道方向,并绕道而行。”我终于可以笃定地这样回答。
伴随着两个孩子在香港国际学校的求学之路,我们一家人都曾经产生过困惑,想到要通过转学,从传统国际学校“逃”到更开放的国际学校,来减轻孩子们的应试压力,但现在我已经意识到,挑选哪所学校并不是关键的,最重要的仍是家长的教育理念。
我家的两个儿子目前都就读于香港新加坡国际学校(简称新加坡学校),这是香港一家知名的传统国际学校,其入学竞争的惨烈令人难以想象。大儿子冬冬从幼稚园开始入读该校,至今已有七年,有了他在前面“开路”,家中弟妹可以被学校优先录取,但过程仍然无比艰辛,冬冬的弟弟经历了两次报名三次面试和一次笔试(中英数考试时长达三小时),外加两次校长面谈和电话无数,我身心煎熬了整整两年。当得知孩子被录取后,我们觉得像中了大奖一样——相较于那些因为孩子们因为上了不同的学校,为了应付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语言而疲于奔命的妈妈们,我已经心满意足了。但孩子进校并不意味着解脱,他们的课业压力与国内重点小学有的一拼,两个孩子一度因为名次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曾经坚持不让孩子补习的我也因此感到十分困惑:为了确保孩子在年级考试中不垫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是否真的得随波逐流,让他们像别的同学一样加班加点去补课呢?
新加坡学校为什么那么难进?因为它的教学质量确实有保证,学生们的成绩十分有竞争力。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吧,朋友家的孩子小王小学阶段在新加坡学校就读,成绩一般,在进入中学时,他选择参加了香港另一所顶尖国际学校汉基学校的中学入学考试。相较新加坡学校这类传统国际学校,汉基因为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被视为开放式国际学校的样板。在入学考试中,小王英文数学轻松拿下,中文虽然比不过本地传统学校学生,但在国际学校中已遥遥领先。当然,入学考试是综合能力的选拔,而中英数三科的笔试成绩则是不可或缺的叩门砖。据家长们说,汉基学校每年都会优先录取好几个新加坡学校的学生, 就是看重学生过硬的基本功,虽然两个学校的风格大相径庭。  
在看到了朋友家小孩的例子后,我和丈夫也动心了,为此特意参加了汉基的开放日活动。看着校园里充满阳光与活力的教师与学生们,我们夫妻俩不禁嘀咕着:咱们也是国际学校的,这味道咋就不一样呢?在我们看来,新加坡学校就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学校,学生们的基本功被锤炼得十分扎实,但个性遭到了压抑;而汉基则更接近于我们印象中的美国学校,侧重于个性与创造力。
不过,仔细研究了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学校我才发现,所谓传统与开放,其实都只是一个大而表象的环境,学校和教师以此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判标准。虽然学生看似“自由散漫”,但汉基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十分严谨,它是香港首家引进IB中学教学体系的学校,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入读美国名牌大学的比例在香港名列第一。学生在这里,考试和排名的压力虽然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天天玩乐,这所学校鼓励学生们终生爱好学习、热爱知识,在课余时间,学生们要做各种科学项目、社会调查,生活并不比传统国际学校的孩子轻松多少。这两类学校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具体的孩子和家庭之分。
探讨传统型学校和开放式学校的异同,我们首先要清楚未来教育的大方向在哪里?现代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又是什么?
2005年,一本叫《人生设计在童年》的书风行中国。作者高燕定在1986年赴美,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任研究仪器专家。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女儿五岁开始,为其设立人生目标——哈佛大学。他的女儿高倩每天放学后被禁止外出玩耍,在家里做数学练习;9岁开始背SAT/GRE单词,进大学课堂旁听代数课程;10岁被独自放在大学图书馆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最终,她果然如父亲如愿被哈佛录取。这位中国“哈佛爸爸”的做法和“美国虎妈”一样,曾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去换取哈佛大学通行证的做法是否过于功利,毕竟当时的时代背景跟现在已经大为相同了:20年多前,一个中国新移民家庭,没有背景没有钱,他们能有多少能力和资源,确保自己的孩子在异国他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呢?我完全能理解,当年高爸爸的狠心实属无奈,正如同多年前一个个贫苦的中国农家孩子,为了改变一辈子修地球的命运,只能玩命般去读书考试。但是,在中国国力和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今天,大多数孩子已经拥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机会,哈佛爸爸的教育理念是否依然有值得借鉴之处呢?
高燕定将女儿成功入读名校,归结为中国传统教育思维的成功,他在书中写道:“许多中国孩子在美国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他们家庭的东方文化影响,得益于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教育中目前正在广受批判的某些地方,其实正是在美华人子女获得成功的方法。”但是,美国开放的教育难道就一无是处吗?
很多中国孩子的课堂在学校,在校外辅导班,在题海战术中。而很多美国孩子的课堂除了在学校,更在家庭生活中,和母亲在厨房里,和父亲在车库里,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和猫狗动物躲在某个角落里。这不是瞎玩儿瞎晃打发时间,这些都是一对一的课堂,孩子们随时随地在学习如何生存,如何为人处事。他们就像吸水的海绵一样,面对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贪婪地汲取养份。这个时候的玩耍,孩子心灵的窗户被开启,智慧的大门被打开,生活的热情被点燃,追求的动力被加速。一旦孩子们在心中确立了自己感兴趣的追求的方向,他们会勇往直前,甚至着魔一般地玩命。
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们都深有体会,看似贪玩懒惰的美国孩子,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院,他们熬夜拼命读书的劲头,让经历过炼狱式高考的中国学生们感叹:他们真能吃苦。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热情的驱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些热情之火的根源,很可能就是多年前与母亲呆在厨房里做蛋糕打发时光,亲眼看见不同物质融汇在一起时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可能是为了赚取每周仅有的十块钱零花钱,要负责清洗家里那辆破旧的二手车,进而着迷于那些歪七扭八的机械零件;也可能就是要帮父母看管年幼的弟妹,成天带着一帮鼻涕拉蹋的小不点儿们在社区里闯荡,从此自命不凡,并坚信自己将来就是美国总统的不二人选;还有的,仅仅因为曾经在儿时,收留了街头的一只流浪狗,整天和它厮混在一起,日后有机会从某长青藤名校毕业,没有去华尔街而是去了非洲某个贫穷角落的动物保护组织——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使命……
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的细节中。这是另一种美式教育思维。 到底谁学得多?谁能赢在终点?
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的基本准则就是对受教育者(孩童)的尊重。因为尊重而有了空间,因为有了空间才有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的,而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的。
无论是传统式学校还是开放式学校,有了对学生的尊重, 孩子们会自觉地去适应去接纳新环境,父母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小看了孩子们。即使孩子如愿以偿地进入心仪的学校,也不可依赖学校出色的教学成绩和口碑。有时候,这些东西根本与你的孩子无关。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分析思考:哪些东西是适合我们的?哪些东西是浪费孩子时间精力而无需在意的?要懂得取舍,才能为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正如再好的名校都有难以适应的学生,有些好东西,别人能消化吸收,轮到自己身上,就未必有效果了。
而我呢,考虑到新加坡学校的教育扎实,两个孩子最终没有转学,留在这所学校,但我和孩子们都开始不再为了某一次考试的年级排名而焦虑。要看得更加长远些,我对他们说,也对自己这样说。汇集升学网为您带来更多国外大学毕业证照片,国外留学信息,以上就是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证详细介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