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切斯特大学毕业证|父母该如何表扬孩子?

[《留学国外》推出每日中文简报,为你介绍时报当日的重点英文报道,并推荐部分已被译成中文的精选内容。新读者请点击此处观看更多国外大学毕业证,奇切斯特大学毕业证]美国著名网络学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近日撰文称:“我永远不会赞扬我儿子聪明。”他说“我不会赞扬我儿子他已经擅长的东西,而是赞扬他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我向他强调,当你在挣扎的时候,你的大脑在成长。”他认为不恰当的表扬,表扬儿童的“聪明”,会扼杀儿童的“成长心态”(growth mentality). 
这个说法,和美国表扬泛滥的文化有些相悖。英语中有句俗话:“蜂蜜粘苍蝇比醋多”(You can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 than with vinegar)。网上还有很多海报可下载,比如“表扬孩子的101种方式”, 帮助人学习如何赞扬。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多发自本心,出乎本能。照常理,儿童会在鼓励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或是其他方面的特长,此为“赏识教育”,也是国人欣赏美国教育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样的做法,近年遭到了不少挑战。“虎妈”蔡美儿(Amy Chua)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种中西赏识行为的不同。她说在孩子在学校拿了A-,  美国家长会大为夸奖;中国家长会反过来骂孩子,为什么是A-, 而不是A或者A+?
虎妈为激励女儿上进不惜恶语相向的做法,在美国受到很多人批评。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些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赏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亦即产生中国人所说的“捧杀”。但问题不是简单的中西二元对立—— 中国人“打是亲,骂是爱”,责骂管用;美国人注重赏识。这些研究,把赏识拿到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到底什么样子的赏识管用,什么不管用。
认清孩子的现实

首先,需要知道,赏识与否,与我们能否认清儿童的现实有关。我们知道,美国学校一般不在班级里面公布成绩,给同学们排名次。可是这不等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美国的“排名”其实更能刺激神经:比如一些关键年级(如四年级)的统考、SAT等重大考试,是将学生和全州同学比,和全国同学比。看儿童的智商或是学习成绩,按百分比分别处在什么统计范围之内。这种智商测试结果和成绩表,会邮寄给学生的父母,帮助父母亲准确地认识儿童的长处短处,或做补救的努力,或是针对性开展未来的规划。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现实,适当调整教育举措。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学校,智商测验结果领先的学生,会进入“强化班”(enrichment programs),老师会针对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训。著名媒体人彭晓芸在四川的《教育家》杂志撰文《因材施教不要回避智力差异》,说有必要认可儿童天分的差异。那种没有客观依据而认为自己孩子是天才而赏识的做法,则无益于儿童的成长。
赏识应与负荷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