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毕业季解读:电影《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国外大学毕业季解读:电影《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敬大爷(靖奎 饰)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是一位从旧社会走来的老剃头匠。这位家住北京什刹海景山西街附近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解放前在地安门开理发馆,接待过不计其数的主顾。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繁多的发廊相继兴起,而像敬大爷这样凭着传统手艺吃饭的却越来越少,古老的剃头匠们已被时尚人类抛弃在穷街陋巷之中。敬大爷每天穿梭各个胡同之间,登门为那些相识几十年的老主顾理发刮脸。这群老人中有的健谈、有的沉默、有的达观、有的已是弥留……20多年时间里,400多位孤独、无名的老人离开。而敬大爷则怀着一颗平实达观的心,以仪式般的郑重送走每一个相伴多年的老主顾……
本片荣获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类大奖、长片类编导奖和录音奖。
终日生活在烦恼与无休止的社交中的年轻人们,完全不能感同深受地想象散沙状的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正常地生存。简言之,孤身的高龄老人们的困苦,远超常人所能想象。最常见的表现是,老人们会在儿女们猛然倾巢出动来看自己时,总是提“我死了以后”、“我快死了”、“我啥时候死呢”这种听起来很“煞风景”的话题。子女们不爱听,甚至以愤怒对待老人,除了一部分是出于缺乏智慧的爱以外,占更大比重的原因,是不肯承认自己根本无法理解老人。的确,当人没有面临随时可能与死神握手的状态时,谁都不能感受到将死的预感,或说是生活濒临完结时应该保持何种心理状态。资深理发师靖大爷以87岁高龄,躬亲示范,告诉我们生活即将完结时更需要保持潇洒。对大部分自以为给老人带来重要东西的年轻人来说,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因为靖大爷本人是一个传递潇洒的人,他的性情和他的工作方式,像蜜蜂传递花粉一样,把潇洒的心理状态传递给一位又一位老主顾。
每剃完一个头,老主顾会邀请靖大爷坐下来一期抽颗烟聊聊天。在不同场景里,这样的对话总是显出多种一致性。与靖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主顾们都希望和这位老朋友聊上几句,一个月才见一次面,说来也未必能记住彼此的话,但有些话从靖大爷嘴里说出来,跟别人说的就是不一样。老人们需要老伙伴,只有老伙伴说的话,自己才能听得进去。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这样的彼此承认的方式,并非其他各种名目的敬爱。在杨荔娜的《老头》中也能看到,老人们将同龄伙伴视为最能接受的倾诉对象。靖大爷总是跟老主顾们说,要经常起来走动,不要总躺着;心里要有念想,没有想法不行;吃饭要规律,生活要有制度。这样的话,每个老人的儿女都会在十几数十年中讲上千百遍,不过看起来效力可比靖大爷说的差了不只一点点。话从孩子口里说出来,就像幼儿园阿姨要求小朋友似的,老人都不爱服从;要是从老伙伴那儿听到,内容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好像吸收到一种力量一样。
靖大爷多少年里头能和这么多老主顾成为朋友,大家都离不开他,首先和他的为人有关。作为一位老理发师,他无论为谁服务,都保持优雅的礼貌,从动作到用语都反过来令顾客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搞服务业能做到这个地步,就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换,而不只是“从抽屉里给我拿五块钱来”这么简单的买卖了。老主顾们也都记得回赠一句:“您受累了!”看这融洽的关系,怎能不让人羡慕?其次,当理发师多年,靖大爷深守行业规矩,说不到讲职业道德这么高的层次,但是他很明白做理发师就是应该和顾客成为朋友。等大家都老了,又添了一层老伙伴之间彼此依靠的感情关系。“二十多年,送走四百多位,都剃没了”,这话听起来真幽默,伙伴式的相对依靠超越了生死位置之间的张望。第三点,就要说到靖大爷的手艺了。片子里讲他手艺的老主顾有好几位,其中一位“爆肚张”全面概括过靖大爷的业务能力,说他的老手艺最全面,能“刮脸、铰鼻须”,这都是现在的发廊小伙不会的能耐。“刮脸对理发的人来说,最舒服了”,这估计是老主顾们选靖大爷这样的老理发师上门服务的最大理由。片子的末尾部分,我们看到一位病重的老人,已经无力坐起来了,躺着让靖大爷给刮刮脸,算在走之前再舒服一回,可见老手艺在老人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
跟《老头》里的老人们比,靖大爷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和老主顾们之间都是老伙伴的同龄关系,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更重要。靖大爷自己热爱理发这个工作,曾经也是为著名演员服务的“著名理发师”,有过自己的理发馆,这辈子在这行当里也算潇洒走过一回。除了练就了好手艺,交了好多朋友,他还非常清楚晚年继续上门服务对自己的生活有多重要。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老人,他们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一退休,马上就很不适应悠闲的生活,孩子们总是说“您老栽花养鸟,跳舞下棋,看孙子,多开心呐”,孰不知这压根不是这些老人想要的生活。要老人作出改变何其难呐,年轻人都很难愿意改变自己,老人更没有这个必要了。靖大爷深知自己只有在毕生热爱的事业上才能找到最大的乐趣,也只有继续工作才能不断地和老主顾们见面,否则他和其他孤独又无事的老人一样,难免无聊。人心一空,身体就差,很快就剩数日子了。可见,“生命在于运动”,说的是真理。
最后还想感慨的是,如果什刹海不复存在,老主顾们必然不知所踪,靖大爷恐怕也乐趣全无。偌大的北京城,东西方建筑杂交混生,未必容得下这帮“需要走动,需要说话”的老人们。很多人跟靖大爷聊到拆迁,这是城市成长必然要见到的结局。即便后海胡同保留原样,居民们恐怕也早晚要搬走。世界的变化,到底有没有考虑到对这变化最敏感的人们,谁来考虑他们,怎样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可大多数人都情愿在青壮年时代装作自己是另一个人,老了再慨叹生死距离如此之短,想起从前悔不当初,这有何用呢?看看靖大爷就知道,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方面,都实在太不潇洒了。千万不要再倦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