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毕业证书解说:电影《摇滚红与黑》

国外大学毕业证书解说:电影《摇滚红与黑》

  音乐剧《摇滚红与黑》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于连(Côme 饰)是木匠的儿子,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之中。做梦都想要跨越阶级跻身名流的他得到了一个机会,来到了市长家成为了那里的家庭教师。就此,于连结识了市长夫人德瑞那(Haylen 饰),德瑞那是一个内心里崇尚自由的女子,却被婚姻所舒服,粗俗浅薄的市长带给她的只有痛苦。这时,于连出现了。于连和德瑞那之间的感情犹如干柴遇见了烈火,立刻熊熊燃烧起来,但没过多久,他们的恋情就败露了。
  之后,于连经由德瑞那的介绍,来到了侯爵家做秘书,在这里,对感情心灰意冷的于连邂逅了侯爵千金马蒂尔德,马蒂尔德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姑娘,对于连忽冷忽热,搅得他心神不宁。之后,于连略施小计最终获得了马蒂尔德的芳心,不仅如此,马蒂尔德的腹中还怀上了他的孩子。


《摇滚红与黑》官摄完食,接力了三天才看完,每隔一阵就在屏幕前被气到送走,而去年原价一排的伤还隐隐作痛。

用上去年写了没发的标题——我一直以为我是喜欢《摇滚红与黑》的,直到我看了现场。

红黑本身只适合小剧场,所谓重新制作类比丰胸都不是注射硅胶,而是往衣服里塞袜子的程度——巡演制作半成品感就是这么强。官摄有时有意识地用特写和画面叠加来藏拙,更多时候,就这么坦然拉一大远景,毫不避讳舞台空空如也的事实。不知是制作方对自身质量认知不足,还是恃粉丝喜爱而不以为然?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消化,我是感受到一种冒犯的。

我不否认曾经我和这部剧的音乐有过的“美好时光”,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它是工作日隔绝周围环境埋头搬砖的佳选,洗澡时设置一个随机播放也相当合适。它强烈鲜明流行程度十分友好,部分曲子比如Ding Dong在我需要睡前内心戏的时候,也能辅助让我脑出几个场景画面。

整部戏听下来是蛮纯粹的high歌,和速食食品一样,如果便宜大碗,还是可以果腹的。

但这无法弥补整个制作带给我钱包和眼睛的伤害,诚意欠奉至此甚至一度让我产生了一种荒谬感。同为法剧,它和NDP、罗朱、太阳王、法扎放在一起都是吊车尾的存在——甚至于一起被骂我都觉得后面几部受委屈了。另一个让我情绪很波动的时间点,是我在巴黎看完早场的儿童音乐剧,都有种想冲红黑制作人嘶吼“看看人家”的冲动。

首当其冲想狙的就是导演。其实你是能在剧里看到一些巧思的,比如用市长摆弄人形玩偶来表达夫权的无理,比如瓦勒诺家餐桌一点调节气氛的可爱讽刺,比如仿油画房顶的遮幕。但这种本来应该作为完整制作里的配菜,却被堂而皇之地作为正餐。导演好比一个只会雕萝卜的厨师,在一个巨大的空盘子中间放一朵萝卜花,哪个食客看了不会砸盘子?

叙事上更是惨不忍睹。音乐专辑先行的情况下,段落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文戏表演的灾难程度,仿佛演员第一次拿到本子。情绪还没到,该唱了,猝然而至。断裂式的拼接,演员没有情绪,好似只看了招聘启事上的人物定位,就匆忙上阵。除了纯喜剧人物的瓦勒诺夫妇坏得比较由衷外,其他演员感觉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角色。以Come的于连为例,他仿佛一直在愤怒,但这愤怒既没有由来,也没有层次,逼出来的表演满满都是尴尬。

仿佛是为了呼应这种出戏状态,一部分的舞台设计和情节展开方式有意识地放飞自我,特别是瓦勒诺家、书房认识玛蒂尔达、女高音等几场戏,刻意在做“假”。——如果要的就是这种荒谬的讽刺效果(我猜想可能会有人从这个角度来洗),那么问题就在于,编排不连贯。

如果从头到尾贯彻这种荒谬感,不一定不能出奇制胜。但这种感情戏跳回来假装很认真,想要开嘲讽了就在台上装疯卖傻几个场景,卖弄小聪明但却很蹩脚。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想到哪儿排哪儿,从整体构思这一步就没有认真做。

剧中有大量纯色背景,空无一物的舞台中,单人或双人怼天怼地的场景。官摄里看已经十分可怕(如果你不是这名演员的粉丝的话),现场的糟心程度还要至少乘以十倍。没有目的空荡荡不叫留白,叫空洞。舞台元素的欠缺让演员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于是你经常能看见独唱演员在唱的同时靠四处走动假装撑满场面,增加手部和表情的夸张表演来承担全部戏剧责任,冲观众疯狂伸手意图建立情感上的连接——离谱,太离谱了,《荣耀向我俯首》等的多媒体效果赤裸裸90年代播放器可视化音效,稍微讲究点的演唱会都不至于如此贫瘠。要是再碰上个别演员走调或是破音,直接降格成大型ktv。

放置在小剧场时多媒体能把人物包满,大剧场也办不到。剧院中区的镜头一打,就是一把横刀平头切过。场景显得无限促狭。拉进一看多媒体屏幕质量又堪忧,充满了整个画面的水波纹十分令人出戏。

动作编排是零的同时,萦绕在我脑海的另一个疑问是,这部戏里的ensemble到底干嘛来了?出现次数寥寥,在舞台上的作用约等于没有,主要出现时长集中在最后安可返场站着一排唱歌。这里面的演员不说程度,有能唱的也有能跳的,然而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在为数不多的道具替换的时候搭把手?

同样常见垫底剧《乱世佳人》起码能看到导演还原场景的思路和成本所在(虽然也是还没排完就强上让观众看彩排的程度),《摇滚红与黑》仿佛全部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比例腾空间。你拿着放大镜上上下下找舞美升级在哪儿了,大概只能在角落看到一个弃疗状态的割了完事。

评估这部戏价值如果是歌,那直接抛弃掉其他部分重新请导演编舞重制的想法可能都没有出现过吧。去年我曾经安慰过自己,当现场听歌吧,但这在官摄糟糕收音下也能感受一二的音响效果;和把主卡往死里用到后期没有一个人声音不疲惫的现场,也没怎么诚恳对待观众的耳朵。

个人来讲,我为一个幻想中的情怀买单了。但我作为观众我当时的想法是看看新制作能不能妙手回春,而不是我真金白银去陪葬一个死物。要观众花完钱再去论证它并不是一无是处,是不是太卑微了?

到这一步我终于想明白,这部剧激怒我的地方可能在于“不是不能,是不为也”。因为是参与制作而不只是引进,因为利润和成本都攥在手里,所以吃相特别难看了。否则,一个已经被当地市场给淘汰掉的作品,重制时制作人有做任何品控方面的事吗?花钱请个导演请个编舞很难吗?舞美设计和多媒体非得有你没我吗?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当然如果别的观众觉得这些问题都能包容我其实没有异议,你非要论证它优秀我可能张口停顿几秒也就一句fine完事。

当然我也想说明一下,《摇滚红与黑》不是国内音乐剧引进以及衍生出来的联合制作问题的开端,准确来讲,它是某种意义上的“集大成者”。而证实观众,或者说是粉丝主观恶意更是没有必要。这部分受众与一些糟糕剧目及其生产者的关系可以类比慈母与败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向着“唤醒”的方向比把对方立成靶子打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