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毕业证读解:全球化新时代,需要“文化智商”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毕业证)(马来语: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简称“工大”或UTM;又称“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是马来西亚史上最悠久及闻名的专门教授工程与科技的国立大学,并提供各种工程与技术科系。此外,工大在校内不同的学院也提供教育科系、理科科系、管理科科系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科系。工大可说是马来西亚工程师及相关专业人士的主要来源,而工大校友会则在工程与科技相关领域的发展方面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工大的20万多学生当中,有超过25%是修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自90年代起,来自亚洲邻国、中东以及非洲的工大外国留学生也渐渐增加,尤其是修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工大毕业生也逐渐到世界各地的学术和专业机构发展。学校文凭受马来西亚政府承认,教学以马来文与英文为主。校园由主校区和分校区组成。主校区位于柔佛州新山市,占地1177公顷(17650亩);分校区位于吉隆坡市,占地18公顷(270亩),也称为“城市校园”。总校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部的柔佛州,新山市的距离有大约20公里,是当前全国的公立大学其中,继博特拉大学之后,土地面积第二最大的公立大学。它相当靠近士乃国际机场。工大的分校则位于在吉隆坡的士马勒街,并拥有0.18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专门提供文凭科系的分校。
中国人似乎并不缺少智商——中国学生在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的考试中都是佼佼者。中国人似乎也越来越想要获得情商,因为一些教育工作者担心,缺乏对情感的洞察力和表达力,会成为中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阻碍。那文化智商呢?这个概念正在不断发展。对于朱莉娅·米德尔顿(Julia Middleton)来说,文化智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米德尔顿是伦敦非营利机构“共同目的”(Common Purpose)的创始人,该机构致力于培养领导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人们正努力成为领导者并理解他人,基于对这一事实及其重要性的思考,米德尔顿撰写了《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一书,副标题:“跨国领导者的竞争力”。该书已于5月出版。她在书中写道,自己得到了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管理实践教授威廉·W·乔治(William W. George)的启发,“他跳过了对文化智商的传统学术认识,给了它一个合理的全球视角。”

米德尔顿与香港的政治和文化名人、共同目的香港分会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一起,在书面采访中谈到了文化智商、“飞尸”(flying dead),只讲英语的人为何错过了很多东西,以及中国这个传统上只关注自身的国家如何适应这样的范式。除了标注为来自夏佳理的言论,其他所有的回答均来自米德尔顿。
问:你能给我们定义一下“文化智商”吗?你如何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文化智商会带来什么?
答:在我看来,文化智商在于跨越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茁壮发展的能力。
我是从父亲的经历中萌发出的这种想法。他是一名交易员,去过很多地方。他发现飞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领导者。他曾经担心,我们的世界就掌控在这些领导者手中。就因为到过很多地方,他们就自认为很国际化,但实际上,我父亲把他们叫做“飞尸”——频繁地出差、抵达世界各地,却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到的地方,只会用飞行里程来量化文化智商。而他们本来应该成为在这个世界搭建桥梁的人,让世界更有凝聚力。
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文化智商很重要。而当我完成此书时,我认为自己低估了它的重要性。我认为文化智商在未来将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领导者;成功的文化;成功的城市,以及成功的国家。让它们蓬勃发展并最终成功的,将不仅仅是应对各种各样的组织和社会的能力,而是从中受益的能力。
归根结底,我认为文化智商意味着开放;意味着拒绝在自己的文化中固步自封,拒绝推开你面前的大门;意味着相信其他文化会增强,而不是稀释你自己的文化;意味着愿意利用所有机遇——无论是有益的,还是不令人愉快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
问:在中国,人人都很熟悉智商这个概念。人们也开始逐渐了解情商。但是文化智商是什么呢?你如何把自己的观念传播出去呢?
答:这个过程将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者会到世界各地游历,领导国际团队,在非洲那样的地方工作;因为他们的孩子会有更高的志向,他们也不得不学会在团队中激励孩子们;因为大型城市(这些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世界上最有才能的青年会聚集到那里)的管理更加需要合作;因为有国际抱负的企业会意识到他们需要有文化智商的雇员,并寻找这种人才。因为他们会意识到,要“像自己人一样”领导别人,需要的不只是情商。
问:能讲讲你在上海和香港开展的和领导力有关的工作吗?你认为从中国的教育制度走出来的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呢?
答:最大的优点是智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几乎仿佛是天生具有颇高的智商,而教育制度无疑让这一点得到了强化。这导致人们非常关注他们的领导力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制度充满了极其激烈的竞争,塑造了大量实现目标的动力和志向。
最大的弱点——几乎与上述情况相矛盾,最大的缺点是过于专注,有时缺少观察背景的能力和愿望。
问:在跨国环境下长大的人,尤其是孩子的文化智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练习吗?还是说文化智商距离进入主流有着很长一段路?
答:或许孩子的确天生具备文化智商,但问题是,随着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条条框框,并逐步认为不管自己降生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都是唯一或最好的,他们就会迅速忘记文化智商。游历大有帮助,尽管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游历带来的错觉,东方人或西方人会去到新世界里,他们自己世界的飞地。这种情况下就很危险了,他们会自以为拥有文化智商,但其实真正有的不过是护照上的印章。
比如,一些学生出国留学,为成为工程师或经济学家付出了时间,但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或与他们一起生活或学习的同学却一无所知,而这些同学很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到2020年,全世界留学生人数将从每年400万的水平上增加一倍,到每年800万。(数据来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文化智商唯一的保障是,鼓励好奇心、不压制分歧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雇主。
问:香港是典型的跨文化城市,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你或夏佳理能解释一下,香港在文化智商版图上处于什么位置吗?以及这个城市能向世界贡献什么?
答:(夏佳理)香港真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在历史上,它的增长和演化让这里成了一个典型的代表文化智商的城市。这种文化智商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而是经过了很多年。我们可以把香港比作一个在养父母的看护下,在自己家里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最终和亲生父母团聚了。香港获得了来回跨越界线,穿插于不同世界之间的能力。这是香港人生活必备的技能。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核心”和“灵活”感。周遭的环境现实往往会让这种感觉增强。1997年,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回归中国。在香港文化智商的旅程中,此事既十分单纯,又极为复杂。全世界都能从香港的旅程中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