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卡尔顿学院毕业证|大学教育全球化让美国人付出代价


一流学府的入学名额所引发的疯狂状况似乎永无止境,随着被录取的学生在5月1日前决定去哪所学校就读,随着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就平权行动展开较量,随着一些高中高年级生开始撰写申请信,这场狂热陷入了最后一分钟的忙乱。然而,顶尖院校的全球化问题,基本上一直被此类讨论遗漏在外。
全球化显然带来了某些巨大的好处。他让美国学生接触到了国际视野,我们这个眼界狭隘的骄傲国家往往不会在孩提时代给儿童提供这种视野。自1986年以来一直负责哈佛大学招生工作的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对我说,“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一些国际学生互动,那他们受到的教育就会缩水。”这种趋势还和美国吸纳全球一些最具天分的人才的长期传统相契合。许多进入美国院校的国际学生留了下来。其中一些人在美国成立了公司,或者对社会做出了其它贡献。
然而,美国院校全球化的方式也伴有一定的成本。首先,留学生的增多让院校针对学生经济背景多元化的公开举措变得更麻烦。留学生得到的经济援助甚少,他们往往来自富裕家庭。其次,就美国学生而言,本国最出色的院校基本上缩减了规模,于是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在耗费更多的时间,冥思苦想着如何进入一所出色的院校。
本文中和单个院校相关的大量数据,均来自Noodle公司,这是一家提供教育决策咨询的公司。我把这些数字和美国人口普查中18到21岁的人口数据联系起来,查看了在1984、1994、2004和2012年这四个不同的年份,该年龄段的美国学生加入本国多所一流院校的比例。
当然了,单看任何一家大学,这一比例都微乎其微。2012年,18到21岁的美国学生中,每10万人中仅有约33人上哈佛,而1994年的数据是每10万里有45人。这些比例变化能告诉我们,美国高中生平均的大学录取情况变难或变易的程度。从1984年到1994年,许多高等学府的入学都变简单了。在此期间,美国的大学适龄人口从1984年的1650万下滑至1994年的1410万,而海外学生人数相对平稳。
我本人是在90年代初上的大学,而这些数字让我意识到,与过去半个世纪的其他任何时段相比,自己与同龄人的大学申请过程是多么地容易。到了本世纪的前10年,所谓的“回声潮世代”增加了美国的大学适龄人口。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790万。与此同时,海外学生人数也在攀升。到了今天,许多顶尖学府的外国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近10%,是90年代初的水平的几乎两倍。
结果,对任何美国高中生而言,大学空缺均大幅下滑。只有快速扩招的高等院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才避免了这一规律。
显然,平均状况并不会均摊到每个角落。对申请东北部著名学府的本地区学生而言,近几十年的录取情况很可能比上述数据显示得更加惨烈。各大院校不仅更为全球化,而且也减少了地区色彩,更多地录取来自北卡罗来纳、德克萨斯和华盛顿等州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