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吉尔大学毕业证详解:揭秘美国大学的招生思路

首先,正如美国记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于2001年9月刊登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提前决定录取的喧哗》(The Early-Decision Racket)一文中所说,常春藤及少数精英学校采取了一种“提前决定录取”政策,以维护自身的机构利益。在“提前决定录取”中,学生早在11月份就要申请一所大学。部分大学要求学生做出承诺,如果在12月学生得知他被录取了,就必须去上这所大学。几乎提前一年就承诺去上某所大学,这对大多数17岁的高中生而言是个艰难的决定,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提前获得通知书,这也能让他们获得解脱和自由。“提前决定录取”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收获率”(最终去上某所大学的学生占该校录取学生总数的百分比)。这能够帮助大学提高自身的排名,因为“收获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决定大学排名时最重要的两项标准之一(另一项是“选拔性”,即得到录取的学生人数占申请人总数的百分比)。
其次,因为“选拔性”在大学排名这场游戏中如此关键,名校招生官的工作从“大门守卫”变成了“拉拉队长”。在《招生机密》(Admission Confidential)一书中,前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招生官蕾切尔·图尔(Rachel Toor)解释道,她的职责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申请:
“我走访全国各地,把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煽动得一片狂热,好让他们来申请。我告诉他们杜克大学的学术是多么的优秀,能让他们在社交方面多么的开心。然后,到了4月,我们就拒掉他们中的大多数。”
常春藤招生官们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飞往中国,在中国高中礼堂开讲座,通过Skype面试中国学生,“选拔性”正是原因之一。在常春藤招生官们看来,中国市场是个未开采的金矿。
美国还有相当多的学校其招生录取过程与常春藤盟校类似,在整个招生过程中,保密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录取结果中,大学们只提供一个简单直接的“是”或“否”。保密性能掩盖大学的机构利益。同时,由于录取过程不透明,即使高分学生或是在艺术与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觉得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进好的大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造就了美国疯狂的大学录取文化——申请名校的竞争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
那么,如果你是一名中国学生,这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的建议:还是别申请常春藤等类似录取机制的名校了。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解释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