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毕业本科解说《利益区域 》The Zone of Interest

如果不是最后一幕穿越戏就要打三星了:从头到尾的冰冷形成了一种奇观展现——那些经历历史的人永远不知道后世如何评论自己,所以他们看上去平静祥和,妻子不过是希望丈夫不调岗而已,其实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多么值得理解。用这样的叙事手法,最后不确立一下历史观做出总结是不行的。在奥斯维辛的时候,导游说每一寸土地都有犹太人的骨灰和碎片,而战后的审判上,纳粹军官的家人说他们不知道围墙后面发生着什么。历史上最残酷的事件往往都发生在阳光下,缓慢地,甚至是安静地。我去的时候,那里还是初春,当时我想这里如果开花会有人能够欣赏吗?Glazer给了我完整的答案。

以一种全然相反的路径进入了“大屠杀”——集中营纳粹军官一家日常的琐碎实质上提供了另一重“震撼”,它提醒我们那个被惯常营造成黑白地狱的奥斯维辛(《辛德勒的名单》),那个仅属于历史的黑白影像,其实也曾是过去的当下,它不止是黑暗的,血腥,相反,犹太人是死在那个依然要来的春天,花束仍旧鲜艳,歌舞造就升平。人性残酷不在于奥斯维辛是一个先在的炼狱,而是每个集中营是包围在“人间乐园”之中。格雷泽在此努力,不啻为博斯绘画中那一抹抹最艳丽的颜色。

在调度上与《索尔之子》完全是两极,但都关乎声学,关乎画外空间。本片贡献出屠犹题材的4.0层级,这来自格雷泽在视角上的大胆选取,为大屠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角度。声音设计过于出色,来自集中营的声源仿若一个持续存在的“底噪声”。卢卡斯扎尔的摄影立下大功(这个时代最会拍固定镜头的DOP),在摄取方法上带来了同题创作上的真正新意,锐度极强的数字摄影审查着每一寸缝隙,在高度严谨的构图之中创造出了一种“纳粹美学”的影像观,完美无缺的、洁净无瑕的、整齐划一的、极度精确的,充斥着威权主义的秩序感,横移镜头甚至如正步一般,但摄影机从未认同被摄对象,而是毫不动摇的保持着必要的伦理距离。所以越是趋于平静安宁,其背后越是残忍可怖,本片就是在呈现一场不见血的暴行。一次对视,一次穿越,那一刻观众的目光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