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旅游国外怀旧解读美国电影《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大学毕业旅游国外怀旧解读美国电影《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汤尼(雷·米兰德 Ray Milland饰)和玛戈(格蕾丝·凯利 Grace Kelly 饰)是貌合神离的一对夫妻。汤尼常常为了他的事业和爱好,把娇妻忘在一边,二人感情亮出红灯。而生活寂寥的玛戈和作家马克不可避免的擦出爱之火花,他们约会、通信,不料竟被汤尼发现。汤尼没有 声张,只是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以示警告。然而现在马克竟然造访家中,为了一雪耻辱,加之图谋得到妻子玛戈的丰厚财产,汤尼暗生毒计。 汤尼向旧时同学列斯开出了一千英镑的价钱,让其参与他布下的一整套严密杀人计划。这套计划有设计精妙的凶手不在场证据,电话、钥匙,窗帘,统统成为这个阴谋的道具设置。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列斯不但得不到赏金,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而汤尼却也急中生了智

有影迷问希区柯克为什么只拍一种类型的电影而不作其他尝试。对此大师的回答是,责任不在于他,而在于观众。因为如果他去改拍歌舞片,那么观众一定会期待着什么时候某位合唱队女孩会从舞台失足摔死!而这种标志性的黑色幽默也同样出现在对于本片拍摄动机的解释之中。希区柯克告诉博格达诺维奇,当时已感到有些江郎才尽,必须要调整过渡一下,所以才不得不去找一部成功的舞台剧去拍。但是大师的玩笑自谦,却不影响众多导演和影评家对此片的高度赞誉。

好莱坞新生代惊悚片导演印度人沙马兰便是其中之一。他十分推崇本片的开场。认为希区柯克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清楚交代了别人需要二十分钟去铺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大师的风范。但本人却以为,希区柯克之所以没以更多笔墨去表现雷米兰夫妇与作家之间的感情纠葛,并非是有意炫耀他的洗练风格,而是试图将观众完全代入到他所希望的角色道德评判之中。具体来说,不要过多交代三角关系的来龙去脉,只以一个非常简约开场白,即生活安逸漂亮妻子正在红杏出墙,才可以让观众以最基本的道德立场出发,去同情那个被带了绿帽子的丈夫!

接下来的一场戏,则进一步强化这种移情效果。从凯莉与卡明斯交谈中我们得知,外遇并非丈夫的责任。而女人本身虽自觉有愧但始终羞于启齿向丈夫摊牌。紧接着,钥匙开门的声音惊扰了拥吻中的男女。此处剪接点选择的非常巧妙。希区柯克没有画面直呈二人受惊后掩饰动作,而是先行切换到了门。于是,观众便通过门上的投影,间接目睹了他们的仓惶分离。而这恰到好处的“离形悦影”,在随后进的门来的雷米兰的优雅绅士形象的反衬下,更深入渲染了偷情男女的罪恶感。但狡诈的希区柯克不依不饶。随后赴戏院看戏情节,又被别有用心地设计为蒙在谷里的丈夫因故不能同行。于是,凯利二人又多了一次幸福独处的机会!看到这里,是不是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婚姻不幸的观众当中,已经有人在咬牙切齿了?可就在情绪累积至高点的当口,故事急转直下。卖车人造访,雷米兰终于暴露了。

卖车人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安东尼·道森。此人无论是形象还是表演都非常出色的诠释出了希区柯克所追求的那种让人同情的坏人类型:外表虽然奸恶,却参杂着某种弱者的无辜。特别是当雷米兰不动声色地陈述自己如何对他进行长时间跟踪和暗查时,观众更不免为这位被迫卷入谋杀计划的小胡子男人的处境产生了一丝同情。但有趣的是,这种同情心理反过来并不会颠覆对雷米兰稍早前所建立起的好感!讨论犯罪实施细节时你问我答的平和方式,以及雷米兰所表现出的清晰严密的逻辑思维,几乎已使人忘了这是在策划一起罪恶谋杀,而更像是克里斯蒂小说结尾大侦探波罗的结案陈词。导演就是以如此诡异的心理引导,在暴露男主人公“坏蛋”身份的同时,依然强化着观众对他的好感。

希区柯克不喜欢宿命论。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宿命情节与其“需要不断用悬念去制造紧张”的创作理念相违背。所以他不太可能去拍摄一部犯罪勾当顺利实施,但结局凭空一场车祸彻底颠覆的电影。他的主谋一定要从影片伊始就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细微纰漏。即使其中大部将会被及时修正或掩盖。计划谋杀当晚,雷米兰希望妻子留守家中,并建议她用剪报打发独处的晚间时光。为什么不是其他活动而必须是剪报?因为剪报用到了剪刀,而剪报一般在书桌上进行。接着开门出屋,雷米兰突然发现放钥匙的地方被卡明斯无意阻挡,逼得他急中生智,走出几步后假借与妻道别偷偷塞好钥匙。搞定之后同凯莉的拥吻也不同寻常。那吻中无爱,而只有惋惜:如此动人尤物将在午夜之后变成一具冰冷僵尸。

雷米兰的表停了。这意味着如果他不及时拨通电话,计划中的谋杀将不可能发生。希区柯克竟然将通常只用在“好人”身上的悬疑手法,移植到了杀人凶手身上?他竟然笃定,此时此刻的观众将会为看不到一场谋杀而焦虑?!其程度甚至与渴望加利格兰特能从反复俯冲的飞机攻击中顺利逃生一样强烈。OMG,对观众心理之黑暗面的洞悉之深刻达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虽然,悬疑起到的只是延时,该发生的还得发生,电话最终还是得响。但必然性的结局并不会妨碍大师继续发掘其中的悬疑潜力。已打算放弃的杀手正开门准备离开,电话铃声响起。此时,镜头只在杀手身上稍作停留,交代了他听到铃声之后,便马上切至屋内的已经就寝的凯莉。女人的反应是:迅速起身,下床穿衣,开屋门进入客厅。没人!大门是关着的。杀手呢?!是重新埋伏好,还是来不及回位而干脆一走了之?不知道,悬疑由此产生。可注意!这一切效果完全都来自于高度精确的场调和镜头剪辑。即,杀手必须是正打开房门准备要走,而不能铃响之时还身处幕后焦急看表、等待。因为后者无法提供杀手选择继续或是放弃所需要的时空可能性,悬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即便凯莉拿起话筒,谋杀即将发生的当口,希区柯克也不忘营造悬疑。电话线与女人抬起的手臂显然阻挡到了凶手的行凶。一处经典的延时悬疑手法。以前曾经在文章中褒奖过德帕尔玛在《凶线》中连环杀手绞杀妓女段落中创造的不俗的惊悚效果。但惭愧的是,当时竟然并没想起本片。没有想到德帕尔玛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的灵感也还是无法逃脱希区柯克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