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形大学毕业证|上大学,还是创业?


2013年1月15日,在他们的app发布的前夜,赖恩第一次熬了个通宵,忙着向TechCrunch、福布斯(Forbes)和其他媒体发送宣传材料。之后不过几天的时间里,这款售价99美分的app的下载量就直奔五万,排名同类型第一。苹果公司从收入中抽取了30%,两个男生则拿到了剩下的约3万美金。
然而,赖恩对工作的投入还是影响到了他的成绩。去年春,他还是一个几乎门门课拿A的学生,而到了秋季,在推出app前夕,他因为忙于工作而得了四个“B”和两个“C”。在学校,假如赖恩看到一个区号是415或408的来电,他会不惜违反校规而接听,因为这两个区号来自硅谷,也就意味着潜在的生意对象。
或许,他是在追赶失去的时间。那时赖恩16岁,不过和路易·哈尔博比起来,他的确是个后起之秀。
12岁时的人生第一份工作
还是孩童的时候,路易就喜欢画画;10岁他迷上了Photoshop。他为自己的设计制作了一份推广档案,譬如用来替代电脑桌面上那些普通电脑程序图标的标志,还把这些设计分享到自己的网站和推特上,从设计师和开发人员那里寻求反馈。
不过,他并没有在网上透露自己的年纪,而网上的头像也只是一张笑脸。“不要告诉别人你才11岁,否则就没人请你干活了。”他说。
路易接的第一单工作是为一个智力游戏设计界面,这花了他一个星期的时间。游戏制造商向路易询问报价,可他那时才12岁,对钱毫无概念。“呃……”路易还记得自己当时吞吞吐吐地说,“150美元?”
“对方回答说:我再多给你点怎么样,我还挺喜欢你这人的。”所以最后,路易拿到了350美元。
后来,路易又接了很多这样零散的活儿,还不断接到公司发来的邮件询问他是否愿意做全职的工作,其中包括Mozilla和Spotify这两家知名创业公司,而他当时年仅14岁。第二年,他又接到一个苹果公司的猎头发来的邮件。这一次,路易向对方坦白了自己的年龄,而猎头回复说:“你是我联系上的第二个高中生,现在的高中都在教你们什么?”
路易·哈尔博和父亲弗雷德里克·哈尔博及母亲凯瑟琳·贝克尔。现年18岁的路易在12岁时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科技工作。去年他参加了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路易·哈尔博和父亲弗雷德里克·哈尔博及母亲凯瑟琳·贝克尔。现年18岁的路易在12岁时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科技工作。去年他参加了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NATHAN WEB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十年级的那个暑假,路易开始受雇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他说他经常遇到人们拿他的年龄和“童工法”开玩笑,不过这也是他的意料之中。Square公司的发言人琳赛·维斯(Lindsay Wiese)女士表示,他们招募实习生看重的是“才能,而不是年纪”,而他们正需要“像路易一样的”领导者来为公司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只有年轻人才真正理解年轻消费者。
路易的收入加起来已经有3.5万美元;他把这些钱大部分花在了电脑和配件上,还有些用于出差和在外吃饭,但是并没有存起来用做大学的学费。
从旧金山回家后,路易除了带回自己赚的钱,用他父亲弗雷德里克·哈尔博(Frederik Harboe)的话说,还带回了一些“做派”。他父亲说,路易喜欢上了高档咖啡,还对爸爸晚餐 “摆盘”不够有档次提出了质疑。在Square公司,员工可以免费畅饮Odwalla橙汁,而路易家里常喝的却是“纯果乐”(Tropicana,一个大众果汁品牌)。路易的母亲凯瑟琳·贝克尔(Catherine Becker)回忆说,路易从第一个暑期实习回来以后,问他的父母为什么家里喝的早餐饮料和硅谷公司不是同样的品牌。“因为Odwalla鲜榨饮料很贵啊!”经营服装店的凯瑟琳回答她的儿子。
在旧金山,路易见到了众多没有上过大学,或是从大学辍学的技术人才在生活中做着了不起的工作。回到芝加哥后,他的父亲建议路易申请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他还记得他儿子的回答是:“你想让我去哪儿——去匹兹堡?!”
去年6月,路易参加了旧金山举行的苹果公司全球开发人员大会(Appl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那之前的一年,也是基于年轻人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苹果公司刚把它的年会最低准入年龄从18岁降到了13岁,而路易也是150来个获得免费赠票的学生之一;要知道,这些门票正常情况下的售价高达1600美元。在此之前,路易已经参与了两款app的开发,分别是“数学大师”(Mathmaster)和“我的黑板”(iChalkboard)。
据苹果公司透露,其他赠票的获得者包括来自荷兰的14岁少年帕克·米尔博格(Puck Meerburg),他已经推出了10个app,并在11岁的时候发表了一场TED演讲。此外,还有在纽约市伍德米尔(Woodmere)高中读九年级的15岁少年伦尼·卡赞(Lenny Khazan),他从四年级就开始了基础的编程,并且已经推出了一系列app;他说,他还在和世界各地的少年开展合作,包括一个新加坡和一个俄亥俄州的年轻人。还有一个2013年的奖学金得主,名叫做拉里萨·莱赫(Larissa Laich),今年18岁,来自德国;苹果公司说她已经发布了六款app。
赖恩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为了省钱,他和路易在贝斯特韦斯特酒店(Best Western)同住一个房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生活中碰面。在路易看来,赖恩简直就像是神一般的人物:“他好像每天都要和苹果公司的某个执行官会面,要么就说:‘我要去参与彭博社的这件事情,’他简直是左右逢源啊。”路易说。
至于他的大会准入徽章,赖恩也保存了下来,以显示自己是奖项得主。“这就像一块金牌,”赖恩说,“有了它,你就能和任何人见面。”不过他顿了一下又说:“除了那些21岁以上才能去的派对。”
少年们的助力
“我很喜欢赖恩活力四射的样子!”丹妮尔·史卓克曼说,“他就是有志青年的代表。”
史卓克曼是“泰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的项目主管;该奖学金每年向20位年轻人提供每人10万美金的资助,以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创意或事业。该奖学金在第一年共有400位申请者,今年已经提高到了约550位,赖恩也是其中的一员,并且他于最近得知自己已经进入了半决选的名单,而最后的得主将于6月宣布。
即便只是通过电话交谈,赖恩也给史卓克曼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甚至还邀请他参加了去年11月在纽约举行的泰尔奖学金第四届“20岁以下峰会”(Under 20 Summit),并作自我介绍演讲。那场峰会共有350人参加,年龄跨度从9岁到19岁,人数是前一年的两倍。
在泰尔奖学金的项目成员看来,上大学并非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可取,只是必须承认,拥有大学学位并不能使你免遭经济动荡的影响。那些有才华又有想法的年轻人应该“趁热打铁”, 史卓克曼女士说。
又或者,用泰尔基金会(Thiel Foundation)现年32岁的主席乔纳森·凯恩(Jonathan Cain)的说法:“那种稳定的职业道路已经完全被打破了,”即便律师也可能失业,看门人还可能有博士学位。年轻人“需要一种比过去更大的紧迫感”,而“大学则有一种让人幼儿化的作用,其实就是青春期的延伸,”他说。乔纳森本人毕业于耶鲁大学,但他表示自己当年并没有意识到人生除了大学还有别的选择。史卓克曼女士则毕业于波士顿的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
此外,其他一些类似项目也在纷纷涌现,支持年轻人做出上大学以外的选择,譬如Enstitute这个非营利机构就旨在帮助18至24岁的年轻人进入公司实习;在其推出的第一年,也就是2011年,它安置了11名实习生,而今年则准备安置500名。该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凯恩·萨汗(Kane Sarhan)表示,他们20%的实习生都是直接从高中选拔的,他们每年可以赚到2.5万美元。但是,他还是鼓励大多数人都去念大学,因为只有那些在“努力程度、积极性和时间”上都做好了充足准备的年轻人才能直接踏入真实的世界,而这样的青年少之又少。
作为这股风潮的另一个表征,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eBay和微软赞助的HSHacks编程比赛,即将在这个周末举行。这个比赛共有800名学生参加,年龄从13岁到18岁不等,活动组织者是17岁的高中毕业生,名叫希拉芙·梅塔(Shrav Mehta),她打出的口号是“欢迎来到大联盟”。
涉足教育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上大学对今后人生的财政收入非常重要。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教育学家珊迪·鲍姆(Sandy Baum)表示,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找的工作都比高中毕业生好,工资也更高;但她承认,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还是可能面临经济困境,“但是对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来说,这种可能性更高,”她说,并表示如果有人说情况不是这样就是在“对很多人进行误导。”
帮助科技公司搜罗人才的Jobvite招聘公司首席执行官丹·芬尼根(Dan Finnigan)也同意这一看法,并补充说,科技的风潮未必会持续多久。“或许你现在炙手可热,但是我们的社会也非常善变,”他说。假如经济疲软,或者有那么一两家新兴公司失败,“那个人就要遭殃。”
与此相对的是,硅谷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年轻消费者,视他们为最早的科技采用者,并且硅谷近来也对年轻的创作者和企业家的智慧似乎特别有兴趣。Homebrew投资公司合伙人亨特·沃克(Hunter Walk)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会见了赖恩·欧布奇,因为赖恩当时向他征询他对Finish这款app的意见。
“当他出现在我面前,我并不会说:‘你还只是个小屁孩嘛,’”沃克先生说,因为他之前已经知道了赖恩的年纪。这位投资者称,他能从年轻人的想法里学到不少东西。“一旦论及产品和设计,年龄差距就会瞬间消失。”
不过,沃克先生也承认,太早取得技术上的成功也可能有它自己的风险。“人们会问一些和好莱坞童星一样的问题,”他说,“譬如他们会不会在17岁就实现了人生的巅峰,从此再也不能推出更好的作品?”
等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