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证详解:幼儿教育:提前开端还是提前失败?

信息灵通的父母们,早已规划好孩子的出国之路、高考之路。无论走哪条道,他们胸有成竹,志在必得。深信主流教育体系的父母们,会在孩子起跑前就通过权力、房产资源谋划好对付应试教育的“独门绝技”,上哪个幼儿园能与官员的孩子们在一起,上哪个小学能升上重点中学,上哪个高中考上名牌大学概率最大,他们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几乎已经规划好了。而打算与国际接轨的,则早早谋划好双语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路径,不惜花费重金上民办双语学校,为的是将来直接申请国外的大学。在广州,所谓美式高中,每年学费高达12万元人民币,不出国门就可接受国际化教育,修满学分的毕业生可获得通过认证的美国高中文凭,毕业即具备美国高中学籍,申请美国大学时,将更加便利。
价值观的竞争提前展开
幼儿教育在中国的滞后远不是对公办幼儿园启动改革所能改变的了,还有价值观上的深刻分歧。阶层的鸿沟,不仅是规划意识和财力物力的落差,还体现为教育理念的差异化。
我就亲眼见到有机会上公办幼儿园的家长不惜路途奔波,到郊区找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也亲眼见到住郊区大盘的家长不惜改变生活习惯,到市区租住狭窄逼仄的房子,为了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他们所代表的是有条件选择资源的阶层各自追求有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资源是过剩的。  
如上所述,有的家庭注重孩子跟上主流社会的步伐,宁可牺牲环境也要跻身主流阶层,这与体制和权力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有的家庭则接受相对西化的教育理念,他们渴望让孩子接受保护和激发创造力的教育模式,诸如那些主张让孩子们自在“工作”的民办幼儿园,他们反对提前进行知识灌输,反对应试教育幼儿化。把“小升初”当作高考提前战,鼓励孩子自私地对复习资源保密的家庭,主张小学初中快乐学习、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精神的家庭,走不走高考之路的价值观差异、社会分化,提前到幼儿园、小学阶段展开了。
在养育模式上,是否将幼儿教育作为为人父母的一项必修课,以何种时间精力投入孩子0-6岁的教育,也将深切地影响着未来一代人的品格、能力、情感。在有实力投入财力物力及早规划孩子教育之路的家庭中,仍有一条隐形的鸿沟,即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和差异。
一个主张亲力亲为陪伴孩子玩耍、讲故事的母亲或父亲,与一个忙于赚钱把孩子塞给高价幼儿园了事的母亲或父亲;一个一家老少看电视的家庭,与一个不看电视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将会出现怎样的不一样?
不同模式之下,孩子们将会呈现何种精神面貌?建立起何种价值体系?谁将更有创造力?谁更具备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是否包括价值观塑造?值得长久考察。
我们现在难以预测这些起跑线不同的孩子们,未来的差异会有多大,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将比今天的这一代人、两代人呈现更为丰富多元的面貌。
今天,你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选择,恐将影响深远,正如当年没有人会预料,奥巴马的单身母亲带着他去上课时,对小奥巴马会有怎样微妙的影响,今天,也没有人能够预料,宣称不落下孩子的每次家长会的奥巴马怎样地影响着他的女儿们。
能够确认的是,无论是牢牢掌握体制资源,走应试教育路径,上国内名牌大学的,还是放弃与中国教育体制较劲,计划送孩子出国的,这些官僚或新富阶层的孩子,未来不管以何种价值观和面貌出现,他们都将成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然而,我们恐怕不能忘记那些在婴幼儿时期就掉队的社会群体,他们难道早早地就要被挤出参与主流社会竞争的行列吗?对中国来说,教育作为改变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公正的手段,正在弱化吗?如果不能有效改变目前教育资源被权力和资本垄断的局面,幼儿教育,提前开端还是提前失败?恐怕答案是令人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