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证|高考制度束缚中国教育改革

[《留学国外》推出每日中文简报,为你介绍时报当日的重点英文报道,并推荐部分已被译成中文的精选内容。新读者请点击此处观看更多国外大学毕业证]正如作者所言,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考生通过高考进入中国最优秀大学的难度差异相当明显,可这一状况并不仅仅困扰着中国。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客观上同样使得某些族裔和社会经济阶层的申请者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根除这些顽疾,中美两国的教育界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应该承认,目前的实际情况还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的理想相去甚远。
然而,相较于美国,中国的大学录取过程还具有其它更严重的问题。

对于当前绝大部分的中国高中生而言,大学录取情况完全取决于高考成绩。“一考定终生”的现象使得整个高中教育深为高考要求所束缚。于是,一方面,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以至于“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中国特色语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家长却纷纷将学生送至有着“高考工厂”之称的“超级中学”,追求对高考最为有利的应试教育。
而这还仅仅是我们目力所及的表面,在此背后,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深受应试氛围而潜移默化。这里仅举我经历的两个典型事例。
一次,在我参加的某写作比赛颁奖座谈中,一位刚刚经历高考、没有如愿考入心仪院校的获奖选手近乎控诉地说,“散文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高考作文还是要带着脚镣跳舞......我再也不会爱语文了。”这里的“有用”当然是指所学知识直接有益于在高考中获取高分,而真正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却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丢失了。
另一次,在中国某知名高校校长的讲座中,该校长表示,“我觉得一个正常的高中生是没有理由‘偏科’的。”这里的“偏科”当然也是相对于高考要求掌握的学科而言的,而在中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对课程鲜有选择权,这对于那些已经发现自己学术兴趣的高中生而言非常不利——当美国的12年级学生自由地深造维多利亚文学或线性代数,而抛弃他们不喜欢的课程时,中国的高三学生必须保证在每一门科目的考试中保持优良的成绩,不能有“短板”,这才符合高考和社会的期许。但这样的期许真的有助于这些学生的学术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