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学历认证怀旧解读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国外大学学历认证怀旧解读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学期,魔法学校的盛事:三强争霸赛在霍格沃茨举行。学生们争先报名,希翼获得永恒无上的荣誉。火焰杯在选出三所学校的三名勇士后,竟将未足年龄的哈利也挑选出来。
哈利(Daniel Radcliffe饰)的当选引起其他学生的嫉妒连连,就连铁哥们罗恩(Rupert Grint饰)也首次和他闹起了别扭,哈利感到孤立无援,还好有教父小天狼星和赫敏一直支持他。可总有些好事者如记者丽塔等着看他的好戏。天知道这场比赛是何等艰辛危险,在龙的眼皮下偷蛋,潜入湖底救人,在迷宫中探险……一不小心,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黑魔王伏地魔的威胁渐渐显现,每一天都险象环生,动人心弦。
题目来源于剧中人卢修斯·马尔福的一句对白
作为一个囫囵看过原著的哈迷,我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实际上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的,只怪我太看重它,观影期间一直“心怀千岁忧”,当我试图把自己拉到一定高度来从整体上审视这部电影,发现这已经成为一项超越我智商水准的高难度课题.
浮云蔽日的魔法世界
火焰杯是哈利·波特原著系列的中心,这一年里出现了一个转折,一直遥远如天际隐雷时伏时现的伏地魔终于复活,正当学年结束原本一切应该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正是魔法界黑色噩梦真正揭幕的时候。这还是前四部中唯一的一次哈利没有取得胜利的荣誉就惨淡收场。而在此之前忧患的战鼓就已声声难断,魁地奇世界杯营地大火,半空中的黑魔标记,三强争霸赛,这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无论在身外亦或在心灵,哈利邂逅拉院秋张,懵懂的心灵开始小鹿乱撞;赫敏结识了魁地奇冠军克鲁姆,演绎着灰姑娘式的传奇。这是雷霆雨露交并的一年,青春的破土而生与黑暗势力的卷土重来,交构成圣杯的两股火焰,而魔法界的歌舞升平在盛况空前的魁地奇世界杯和三强争霸赛雄赳赳的进行曲中走到颠峰,似乎忽然新生出的诸多魔法部政客和两大国外魔法学校的庞大人物体系不过是最后狂欢的点缀品,我们发现读了四本书,才草草了解到魔法世界令人叹为观止的社会构架,而马上,这些芸芸众生的盛世欢歌就沦为一曲咏叹及时行乐的后庭花。
我们从不指望哈利·波特系列能拍成魔戒那样的史诗,原本它也不是史诗。但火焰杯的确是迄今为止的几部哈利·波特中最磅礴大气具有史诗气质的一部,无论是回肠荡气的场面,庞杂繁复的人物还是暗流汹涌的人性,原著胚子都不乏被循循善诱的潜质。而电影对原著的发掘,说句我认为还算公允的话,是有得有失的。
最先期望的是电影能表现出由太平到乱世的转变过程。影片开始,伏地魔的反扑阴谋如同落入波心的石子,掀起重重涟漪之后复归平静。自从哈利被手执烛台的赫敏从噩梦中唤醒,我们体会到虽缺少温情却宁静平和的德斯礼家在哈四中已经不复存焉,而后一伙人马不停蹄地奔向魁地奇赛场,世界杯上宏伟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观众还没享尽光影魔法营造的视觉冲击感时,它便随着金色飞贼划出的光线隐遁而去。第二次让我感受到重重危机下的盛世的是哈利由墓地回到迷宫赛场时的举众欢呼和进行曲。不知就里的人们在余欢未尽中赞叹欢呼他们的英雄,而另一边是啜泣的哈利抱着塞德里克僵直的尸体。Patrick Doyle欢快昂扬的音乐与场面的巨大反差摄人心魄,我甚至联想到此刻在墓地弹冠相庆的魔头诸人,得承认纵使逃脱了哈利,这也是食死徒们迄今为止打得最利索漂亮的一仗,讽刺的是胜利曲正应该为他而歌,邪恶的胜利配上原本阳光向上的音乐,如同《沉默的羔羊》中汉尼巴医生在巴赫赋格曲中杀人一般变态隐忍。
一个鸡肋故事
无疑作为一部成功商业电影,首要条件是它必须讲一个好故事。而面对具有庞大繁复结构的原著,情节如何取舍是一个关键问题。厚道地说我们不能要求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展示在电影中,在“阿兹卡班囚徒”的时代我们开始体尝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随着原著篇幅的增长而越来越浮光掠影。在此我们能够了解到编剧的难度。
并且哈利·波特电影并非需要拍成原著的展示品,又或者我并不赞同先入为主地以原著的繁详标准来衡量电影,毕竟艺术上没有先来后到之分,然而,却有着境界高下之别。在此,重要的是无论如何改编,都应该抓住原著的精神。
在火焰杯中,原著中的情节在电影中简略了不少,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一些重大桥段是绝对不敢省的,即使因为它和情节主线无甚勾连而沦为不咸不淡的过场。诸如德拉科变白鼬和天狼星的火中警告,前者是精彩搞笑桥段却于情节演进无关痛痒;后者原本能将剧情引向扑朔迷离却在无法瞻前顾后的情节线索下被浪费。然而一旦删除这些情节,却着实降低了影片的精彩度,于是乎第一根鸡肋,在于追求精彩桥段的同时牺牲了影片鲜明的线索。
其次是一个改动较大的地方,关于小克劳奇在天空变出黑魔标记,原本原著中始终都在暗线发展,找了小精灵闪闪做替死鬼,看书时我自然没有相信是闪闪做的,但却严重地怀疑着老克劳奇,而电影中完全忽略闪闪,让小克劳奇众目睽睽之下将标记射到天上,当然我们原本不该知道这个无名的帅哥就是小克,直到哈利带我们到冥想盆里看到法庭审讯的记忆。那时候基本上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们知道了之前吐舌头的假穆迪就是小克,而他的死爸爸以及帅老头卡卡洛夫都只不过是烟雾弹而已。我认为省略小精灵是可行的,无损于原著的精神而可以使情节紧凑,然而让小克在营地现身变法以及过早对着老克劳奇吐舌头却是不应该,这降低了影片扑朔迷离的可观性。不管是罗琳原著还是前三部电影,关于幕后真凶的包袱都铺设得很好且留到最后,即使没有怀疑过魔法石中的斯内普、密室中的马尔福父子与囚徒中的天狼星与卢平,我们也不会料到关键人物是奇洛、金妮和彼德,真相总是令人扼腕唏嘘不已。而火焰杯原本是更加迷离的,卡卡洛夫、老克劳奇和体育部长卢多都是严重嫌疑犯,电影中的包袱却抖得并不精彩。基本上穆迪在迷宫入口向哈利指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可怜的孩子落入圈套了。
整体说从故事角度讲,影片还是高潮跌宕险象环生张弛有度的,从世界杯赛场的高绝广厦到乘风破浪的飞车行舰,从暴烈的火龙到雪塔之巅温柔的秋妹妹,从罗恩搞笑蕾丝到塞德里克顷刻殒命,影片可谓展示了光影世界所及之万众风情,基本上两个半小时间不会有人舍得上厕所。然而在目不暇接之后,却又觉得缺少点什么。在此,我想如上所述,缺乏稳妥如一的情节主线与环环相扣的衔接是一点原因。
关于衔接,比方说魁地奇世界杯那一段,我觉得原著中引入这段主要有两点作用,第一,为了引出食死徒火烧宿营地与小克劳奇变黑魔标记一事,第二为后面出场的德姆斯特朗和布斯巴顿预热。而电影中只是为了交待而交待,那些头重脚轻的面具人走过之后,我们仍不知道他们的组织与来历。原本构思缜密的桥段被拆卸得松松散散,使得影片如同回家不走直线的孩子,在对精彩风景左顾右盼的同时却丧失了目的性,我们自然觉得它很精彩,却发觉似乎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影片开始想要带我们来的地方。
被重视与忽略的人物情感
是否塑造出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是成为重量级影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火焰杯花在几位主人公情感刻画上的力度比观众认可的范畴更加慷慨。我们看到徘徊在哈赫恋or罗赫恋之间的选择远比对幕后真凶的疑团铺设要有扑朔迷离得多,三人组的情感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观照。即使是在哈六出版后地球人全知道罗赫恋已经尘埃落定,火焰杯还在乐此不疲地做着掩耳盗铃的把戏。只不过哈利哥哥赫敏妹妹的耳鬓厮磨因为赫敏过分表露的母性气质而显得过犹不及,不过,毕竟我们看到了小巫师们开始在青春的懵懂间如钟摆般摇摆。
哈利神勇依旧,从勇敢斗龙到为秋张意乱情迷,从毫不犹豫地将斗龙秘密告知塞德里克到水底搭救加布丽,从迷宫中奔回被藤蔓缠绕的塞德到勇敢地面对魔王赐予的死亡,使我们慨叹小哈也是一位至情至性宅心仁厚忠孝两全英明神武的大侠胚子。此外还有天国羔羊塞德与暴力倾的假疯眼汉穆迪和精明八卦的丽塔,特别是展现纯恶之美的伏地魔,即使是一个原本就缺乏人性感染力的祸害精角色,也被灵气逼人的拉尔夫表演得入木三分,他们都可谓在铁三角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然而电影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情感关怀却是我无法谅解的。当然请放心,在此我不会谈到马尔福父子,而是比他们更有资格和条件得到关照的人物,诸如克劳奇父子、秋、克鲁姆与芙蓉以及斯内普教授,除却老克劳奇临终前的父子交锋令人颇为动容,这些人基本上全部沦为黑白背景。我诚然知道对配角形象完满化的追求如同让德拉科在火焰杯中演出个《像天使一样堕落》一样不可奢望,但是有时候一两秒种的专注就能让意境刹那高远。这时候思念起阿方索的“囚徒”,虽然我觉得他在人物造型上并没有纽威尔成功,但他就可以用简短的镜头把握刹那人性,从而打造出人性的境界。尤其喜欢那场卢平在空中长廊为哈利追忆莉莉那一段,美丽而忧伤,特别彰显出狼人经历的沧桑与亲世代那段回肠荡气的坎坷人生;然后是天狼星第一次看到月下的霍格沃茨城堡,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他能够和哈利停下来,在悠扬的配乐下感叹母校的美丽,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瞬间提升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味道,意味悠长境界深远。而在火焰杯中,即使是克劳奇父子的玄机暗藏与老迪戈里痛失爱子这些易于发挥的桥段,也在影片刻板粗糙的行进中被忽略了。此外,也没有了傲慢骄矜的芙蓉以及一切原著中有待发掘的属于人性的刹那灵光。
关于美人
首先说,没有詹森·艾萨克斯以及一干蛇蝎美人的话我很有可能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感叹这个速食文化的社会环境培育了我们感性而直接的性情,周二有学生要求我在课上给他们介绍成龙《神话》的时候我还有一掌将其掴倒的冲动,而四天后我就堂而皇之地坐在影院面对银幕上的香艳风景嘤嘤呀呀起来,也许这两年对斯莱特林精神的参悟真的对训练道貌岸然嘴脸颇有裨益,又或者它激发了我的潜在本性,在此就不深究了。
原本一场哄孩子的电影,被我们预先归类为观赏美人的饕餮大餐。
首先,关于那个卢修斯·马尔福大人,三年的时间并没有改变詹森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他仍旧把他定位于粗鲁霸道狡猾阴毒。《哈利·波特》不需要一个多复杂的卢修斯·马尔福,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所以詹森所能给他的,只是对儿子随时随地的训斥和对格莱芬多学院一干人等永无休止的奚落和诅咒。配角就做配角该做的事,这简直是幼儿级的道理。感谢詹森给了卢修斯一个与他的灵魂颠覆而生的面孔,在他耀眼的黑氅金发面前,那颗邪恶的心化为崇高的黑塔;在卑劣的灵魂面前,无辜的美貌又是那么漫不经心地邪气横生。而那原本单薄的戏份和不足以给他带来好口碑的角色定位,都不足以阻碍观众顺着铂金发梢飞白出的无限遐想,这个人物因为耀眼的造型和强势的邪恶掘住了我们的心。蛇头手杖和铂金长发是他的两项杀手锏,我想詹森应该是把道具演绎得最为出神入化的演员之一。赞美头发的言辞早在密室时代就为人津津乐道,的确即使记不得他的名字,也会记得他的头发;而手杖也随着卢修斯的敲敲打打逐渐成为斯莱特林学院的强势文化符号,我想这个角色至死也不会放弃他的手杖,不会停止对这个世界轻蔑而暴躁的纠正与干涉。
德拉科的出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相互映衬引发的震撼性美学效果,一直在小英雄哈利·波特周围扮演着反派精灵的德拉科,似乎注定有违天意,即使魔法石中的Tom和Dan、Rupert一样也是个可爱的小孩,但也许没有人想过几年后的他会变成和原著中的苍白瘦削异常吻合却眉目清秀毫无猥琐之气的少年公子。黑色高领衣和西装使他显尽青春优雅的气质,与父亲同行的惊鸿一闪让人感受到黑魔法玄酷的重量。这时间的确太短了,但是他们难道还能表达得比现在更好吗,该达到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即使只有一秒,也与持续千年无异。直至德拉科从树上跳下企图对哈利下手又被父亲的食死同仁变做雪貂后仓皇逃遁,这个总是要把爸爸挂在嘴边壮胆充势的孬种少年,在Tom卖力的表演下,也并未使我产生丝毫厌恶之情。难道美丽真的能宽恕一切,这似乎与童话里少年放弃蛇蝎心肠的美貌公主的故事精神并不相符。
斯内普教授还是那个教授,不像三年不见就皱纹严重加深的马尔福爸爸,依然风采如昨美人依旧。从他出场开始我殷切等待着听到他严肃低沉的声音,但他似乎一直没有开口的机会。除了他捋胳膊挽袖子对哈罗二人施以毒手的那段我认为不合时宜的恶搞戏,这个角色基本上没有耍新花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苟言笑且对哈利克尽厌恶腻烦之能事。心痛的是没有原著中他亮出黑魔标记的桥段,对于Alan Rickman的演技是个绝对的浪费。
下面谈到从大锅里出来的婴胎同志,自打看了《辛德勒名单》就一直对那个坐在摩托车斗里伤风咳嗽的纳粹小军官无法释怀,似乎直到看到了拉尔夫在火焰杯纽约首映上神情疲惫的照片,才晓得再以当年纯洁少年的脸庞来构想伏地魔大人已经彻底不合时宜了。拿出“美貌”二字来铺垫魔王的黑暗美学气质是真正的亵渎,他让拉尔夫垫高鼻子不屑于我们用忧郁气质来为他加分,原来还是英俊少年的汤姆·里德尔就已经懂得如何利用美貌而又不为它所累了,而今,一切华而不实的花招在他眼中沦为粪土,一个不需要再靠外表取悦于人的人,他的世界只有征服、惩罚和一招毙命的阿瓦达。
塞德里克是被吝啬的罗琳赋予美貌的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而这些男生却无一不命运多舛不得善终,原著走到哈六,汤姆,塞德里克,天狼星和比尔,纷纷在命运和欲望的绞杀下支离破碎,而纯洁如天堂羔羊的塞德里克却是最无辜的一个。哈四中他如同这部阴郁电影的一缕天然阳光,单纯而美好,却很快为黑暗吞噬,这个命运颇有象征意味的悲剧人物,游离于正格邪斯之外,也许正因为其无欲无求近乎理想才难容于这个以激情和癫狂为规则的魔法世界。
作为一个囫囵看过原著的哈迷,我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实际上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的,只怪我太看重它,观影期间一直“心怀千岁忧”,当我试图把自己拉到一定高度来从整体上审视这部电影,发现这已经成为一项超越我智商水准的高难度课题.
浮云蔽日的魔法世界
火焰杯是哈利·波特原著系列的中心,这一年里出现了一个转折,一直遥远如天际隐雷时伏时现的伏地魔终于复活,正当学年结束原本一切应该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正是魔法界黑色噩梦真正揭幕的时候。这还是前四部中唯一的一次哈利没有取得胜利的荣誉就惨淡收场。而在此之前忧患的战鼓就已声声难断,魁地奇世界杯营地大火,半空中的黑魔标记,三强争霸赛,这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无论在身外亦或在心灵,哈利邂逅拉院秋张,懵懂的心灵开始小鹿乱撞;赫敏结识了魁地奇冠军克鲁姆,演绎着灰姑娘式的传奇。这是雷霆雨露交并的一年,青春的破土而生与黑暗势力的卷土重来,交构成圣杯的两股火焰,而魔法界的歌舞升平在盛况空前的魁地奇世界杯和三强争霸赛雄赳赳的进行曲中走到颠峰,似乎忽然新生出的诸多魔法部政客和两大国外魔法学校的庞大人物体系不过是最后狂欢的点缀品,我们发现读了四本书,才草草了解到魔法世界令人叹为观止的社会构架,而马上,这些芸芸众生的盛世欢歌就沦为一曲咏叹及时行乐的后庭花。
我们从不指望哈利·波特系列能拍成魔戒那样的史诗,原本它也不是史诗。但火焰杯的确是迄今为止的几部哈利·波特中最磅礴大气具有史诗气质的一部,无论是回肠荡气的场面,庞杂繁复的人物还是暗流汹涌的人性,原著胚子都不乏被循循善诱的潜质。而电影对原著的发掘,说句我认为还算公允的话,是有得有失的。
最先期望的是电影能表现出由太平到乱世的转变过程。影片开始,伏地魔的反扑阴谋如同落入波心的石子,掀起重重涟漪之后复归平静。自从哈利被手执烛台的赫敏从噩梦中唤醒,我们体会到虽缺少温情却宁静平和的德斯礼家在哈四中已经不复存焉,而后一伙人马不停蹄地奔向魁地奇赛场,世界杯上宏伟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观众还没享尽光影魔法营造的视觉冲击感时,它便随着金色飞贼划出的光线隐遁而去。第二次让我感受到重重危机下的盛世的是哈利由墓地回到迷宫赛场时的举众欢呼和进行曲。不知就里的人们在余欢未尽中赞叹欢呼他们的英雄,而另一边是啜泣的哈利抱着塞德里克僵直的尸体。Patrick Doyle欢快昂扬的音乐与场面的巨大反差摄人心魄,我甚至联想到此刻在墓地弹冠相庆的魔头诸人,得承认纵使逃脱了哈利,这也是食死徒们迄今为止打得最利索漂亮的一仗,讽刺的是胜利曲正应该为他而歌,邪恶的胜利配上原本阳光向上的音乐,如同《沉默的羔羊》中汉尼巴医生在巴赫赋格曲中杀人一般变态隐忍。
一个鸡肋故事
无疑作为一部成功商业电影,首要条件是它必须讲一个好故事。而面对具有庞大繁复结构的原著,情节如何取舍是一个关键问题。厚道地说我们不能要求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展示在电影中,在“阿兹卡班囚徒”的时代我们开始体尝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随着原著篇幅的增长而越来越浮光掠影。在此我们能够了解到编剧的难度。
并且哈利·波特电影并非需要拍成原著的展示品,又或者我并不赞同先入为主地以原著的繁详标准来衡量电影,毕竟艺术上没有先来后到之分,然而,却有着境界高下之别。在此,重要的是无论如何改编,都应该抓住原著的精神。
在火焰杯中,原著中的情节在电影中简略了不少,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一些重大桥段是绝对不敢省的,即使因为它和情节主线无甚勾连而沦为不咸不淡的过场。诸如德拉科变白鼬和天狼星的火中警告,前者是精彩搞笑桥段却于情节演进无关痛痒;后者原本能将剧情引向扑朔迷离却在无法瞻前顾后的情节线索下被浪费。然而一旦删除这些情节,却着实降低了影片的精彩度,于是乎第一根鸡肋,在于追求精彩桥段的同时牺牲了影片鲜明的线索。
其次是一个改动较大的地方,关于小克劳奇在天空变出黑魔标记,原本原著中始终都在暗线发展,找了小精灵闪闪做替死鬼,看书时我自然没有相信是闪闪做的,但却严重地怀疑着老克劳奇,而电影中完全忽略闪闪,让小克劳奇众目睽睽之下将标记射到天上,当然我们原本不该知道这个无名的帅哥就是小克,直到哈利带我们到冥想盆里看到法庭审讯的记忆。那时候基本上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们知道了之前吐舌头的假穆迪就是小克,而他的死爸爸以及帅老头卡卡洛夫都只不过是烟雾弹而已。我认为省略小精灵是可行的,无损于原著的精神而可以使情节紧凑,然而让小克在营地现身变法以及过早对着老克劳奇吐舌头却是不应该,这降低了影片扑朔迷离的可观性。不管是罗琳原著还是前三部电影,关于幕后真凶的包袱都铺设得很好且留到最后,即使没有怀疑过魔法石中的斯内普、密室中的马尔福父子与囚徒中的天狼星与卢平,我们也不会料到关键人物是奇洛、金妮和彼德,真相总是令人扼腕唏嘘不已。而火焰杯原本是更加迷离的,卡卡洛夫、老克劳奇和体育部长卢多都是严重嫌疑犯,电影中的包袱却抖得并不精彩。基本上穆迪在迷宫入口向哈利指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可怜的孩子落入圈套了。
整体说从故事角度讲,影片还是高潮跌宕险象环生张弛有度的,从世界杯赛场的高绝广厦到乘风破浪的飞车行舰,从暴烈的火龙到雪塔之巅温柔的秋妹妹,从罗恩搞笑蕾丝到塞德里克顷刻殒命,影片可谓展示了光影世界所及之万众风情,基本上两个半小时间不会有人舍得上厕所。然而在目不暇接之后,却又觉得缺少点什么。在此,我想如上所述,缺乏稳妥如一的情节主线与环环相扣的衔接是一点原因。
关于衔接,比方说魁地奇世界杯那一段,我觉得原著中引入这段主要有两点作用,第一,为了引出食死徒火烧宿营地与小克劳奇变黑魔标记一事,第二为后面出场的德姆斯特朗和布斯巴顿预热。而电影中只是为了交待而交待,那些头重脚轻的面具人走过之后,我们仍不知道他们的组织与来历。原本构思缜密的桥段被拆卸得松松散散,使得影片如同回家不走直线的孩子,在对精彩风景左顾右盼的同时却丧失了目的性,我们自然觉得它很精彩,却发觉似乎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影片开始想要带我们来的地方。
被重视与忽略的人物情感
是否塑造出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是成为重量级影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火焰杯花在几位主人公情感刻画上的力度比观众认可的范畴更加慷慨。我们看到徘徊在哈赫恋or罗赫恋之间的选择远比对幕后真凶的疑团铺设要有扑朔迷离得多,三人组的情感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观照。即使是在哈六出版后地球人全知道罗赫恋已经尘埃落定,火焰杯还在乐此不疲地做着掩耳盗铃的把戏。只不过哈利哥哥赫敏妹妹的耳鬓厮磨因为赫敏过分表露的母性气质而显得过犹不及,不过,毕竟我们看到了小巫师们开始在青春的懵懂间如钟摆般摇摆。
哈利神勇依旧,从勇敢斗龙到为秋张意乱情迷,从毫不犹豫地将斗龙秘密告知塞德里克到水底搭救加布丽,从迷宫中奔回被藤蔓缠绕的塞德到勇敢地面对魔王赐予的死亡,使我们慨叹小哈也是一位至情至性宅心仁厚忠孝两全英明神武的大侠胚子。此外还有天国羔羊塞德与暴力倾的假疯眼汉穆迪和精明八卦的丽塔,特别是展现纯恶之美的伏地魔,即使是一个原本就缺乏人性感染力的祸害精角色,也被灵气逼人的拉尔夫表演得入木三分,他们都可谓在铁三角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然而电影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情感关怀却是我无法谅解的。当然请放心,在此我不会谈到马尔福父子,而是比他们更有资格和条件得到关照的人物,诸如克劳奇父子、秋、克鲁姆与芙蓉以及斯内普教授,除却老克劳奇临终前的父子交锋令人颇为动容,这些人基本上全部沦为黑白背景。我诚然知道对配角形象完满化的追求如同让德拉科在火焰杯中演出个《像天使一样堕落》一样不可奢望,但是有时候一两秒种的专注就能让意境刹那高远。这时候思念起阿方索的“囚徒”,虽然我觉得他在人物造型上并没有纽威尔成功,但他就可以用简短的镜头把握刹那人性,从而打造出人性的境界。尤其喜欢那场卢平在空中长廊为哈利追忆莉莉那一段,美丽而忧伤,特别彰显出狼人经历的沧桑与亲世代那段回肠荡气的坎坷人生;然后是天狼星第一次看到月下的霍格沃茨城堡,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他能够和哈利停下来,在悠扬的配乐下感叹母校的美丽,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瞬间提升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味道,意味悠长境界深远。而在火焰杯中,即使是克劳奇父子的玄机暗藏与老迪戈里痛失爱子这些易于发挥的桥段,也在影片刻板粗糙的行进中被忽略了。此外,也没有了傲慢骄矜的芙蓉以及一切原著中有待发掘的属于人性的刹那灵光。
关于美人
首先说,没有詹森·艾萨克斯以及一干蛇蝎美人的话我很有可能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感叹这个速食文化的社会环境培育了我们感性而直接的性情,周二有学生要求我在课上给他们介绍成龙《神话》的时候我还有一掌将其掴倒的冲动,而四天后我就堂而皇之地坐在影院面对银幕上的香艳风景嘤嘤呀呀起来,也许这两年对斯莱特林精神的参悟真的对训练道貌岸然嘴脸颇有裨益,又或者它激发了我的潜在本性,在此就不深究了。
原本一场哄孩子的电影,被我们预先归类为观赏美人的饕餮大餐。
首先,关于那个卢修斯·马尔福大人,三年的时间并没有改变詹森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他仍旧把他定位于粗鲁霸道狡猾阴毒。《哈利·波特》不需要一个多复杂的卢修斯·马尔福,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所以詹森所能给他的,只是对儿子随时随地的训斥和对格莱芬多学院一干人等永无休止的奚落和诅咒。配角就做配角该做的事,这简直是幼儿级的道理。感谢詹森给了卢修斯一个与他的灵魂颠覆而生的面孔,在他耀眼的黑氅金发面前,那颗邪恶的心化为崇高的黑塔;在卑劣的灵魂面前,无辜的美貌又是那么漫不经心地邪气横生。而那原本单薄的戏份和不足以给他带来好口碑的角色定位,都不足以阻碍观众顺着铂金发梢飞白出的无限遐想,这个人物因为耀眼的造型和强势的邪恶掘住了我们的心。蛇头手杖和铂金长发是他的两项杀手锏,我想詹森应该是把道具演绎得最为出神入化的演员之一。赞美头发的言辞早在密室时代就为人津津乐道,的确即使记不得他的名字,也会记得他的头发;而手杖也随着卢修斯的敲敲打打逐渐成为斯莱特林学院的强势文化符号,我想这个角色至死也不会放弃他的手杖,不会停止对这个世界轻蔑而暴躁的纠正与干涉。
德拉科的出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相互映衬引发的震撼性美学效果,一直在小英雄哈利·波特周围扮演着反派精灵的德拉科,似乎注定有违天意,即使魔法石中的Tom和Dan、Rupert一样也是个可爱的小孩,但也许没有人想过几年后的他会变成和原著中的苍白瘦削异常吻合却眉目清秀毫无猥琐之气的少年公子。黑色高领衣和西装使他显尽青春优雅的气质,与父亲同行的惊鸿一闪让人感受到黑魔法玄酷的重量。这时间的确太短了,但是他们难道还能表达得比现在更好吗,该达到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即使只有一秒,也与持续千年无异。直至德拉科从树上跳下企图对哈利下手又被父亲的食死同仁变做雪貂后仓皇逃遁,这个总是要把爸爸挂在嘴边壮胆充势的孬种少年,在Tom卖力的表演下,也并未使我产生丝毫厌恶之情。难道美丽真的能宽恕一切,这似乎与童话里少年放弃蛇蝎心肠的美貌公主的故事精神并不相符。
斯内普教授还是那个教授,不像三年不见就皱纹严重加深的马尔福爸爸,依然风采如昨美人依旧。从他出场开始我殷切等待着听到他严肃低沉的声音,但他似乎一直没有开口的机会。除了他捋胳膊挽袖子对哈罗二人施以毒手的那段我认为不合时宜的恶搞戏,这个角色基本上没有耍新花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苟言笑且对哈利克尽厌恶腻烦之能事。心痛的是没有原著中他亮出黑魔标记的桥段,对于Alan Rickman的演技是个绝对的浪费。
下面谈到从大锅里出来的婴胎同志,自打看了《辛德勒名单》就一直对那个坐在摩托车斗里伤风咳嗽的纳粹小军官无法释怀,似乎直到看到了拉尔夫在火焰杯纽约首映上神情疲惫的照片,才晓得再以当年纯洁少年的脸庞来构想伏地魔大人已经彻底不合时宜了。拿出“美貌”二字来铺垫魔王的黑暗美学气质是真正的亵渎,他让拉尔夫垫高鼻子不屑于我们用忧郁气质来为他加分,原来还是英俊少年的汤姆·里德尔就已经懂得如何利用美貌而又不为它所累了,而今,一切华而不实的花招在他眼中沦为粪土,一个不需要再靠外表取悦于人的人,他的世界只有征服、惩罚和一招毙命的阿瓦达。
塞德里克是被吝啬的罗琳赋予美貌的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而这些男生却无一不命运多舛不得善终,原著走到哈六,汤姆,塞德里克,天狼星和比尔,纷纷在命运和欲望的绞杀下支离破碎,而纯洁如天堂羔羊的塞德里克却是最无辜的一个。哈四中他如同这部阴郁电影的一缕天然阳光,单纯而美好,却很快为黑暗吞噬,这个命运颇有象征意味的悲剧人物,游离于正格邪斯之外,也许正因为其无欲无求近乎理想才难容于这个以激情和癫狂为规则的魔法世界。
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