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毕业证详解:中国基础教育可以有特区吗?

[《留学网》推出每日中文简报,为你介绍时报当日的重点英文报道,并推荐部分已被译成中文的精选内容。新读者请点击此处观看更多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毕业证详解:中国基础教育可以有特区吗?等内容详解]如果在谷歌上组合搜索“高考”和“自杀”,可以得到650多万条结果。今年高考之后,看得最多的一类新闻就是某某高考失利,觉得对不起家里人,然后选择用跳楼、服毒、甚至吞图钉的方式轻生。那些试图了结自己的年轻生命,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和一个分数划了约等号。
中国内地的基础教育常被批评为“应试教育”,这种现象在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存在。天生多元的孩子被一套既定的考试规则束缚着,成长的分水岭是几次重大的考试,青春期用大考与大考之间的枯燥训练填埋。有没有比“应试教育”更好的并且能在大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教育方式?这个话题,每年我都会和一些搞基础教育的老师以及内地的同龄人探讨。“应试教育”和所谓的“素质教育”最核心的不同,在我看来,就是有无对人本身价值的发掘和创造力的培养。重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是为对人本身价值的重拾;而不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参考答案之内,是为对创造力的开启。
如果说要内地教育一夜之间全部改制,是不现实的事情。高考作为从高中到大学最重要的遴选方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消失。但是在教育界,我们可以有一个和30年前改革中国经济一样的选择:尝试特区。在这个特区之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独立思考,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组合的最高准绳。而为了保证特区的特殊性,在政策和资源分配上可以稍有倾斜,比如允许学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方面开展更多实验和探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赋予他们更多自主权,允许学校在其他地区开办分校,待到模式成熟之后,再以点带面地进行推广。
内地教育有没有这样的“特区”?我觉得雏形是有的,我度过初中高中六年时光的人大附中便是其中一例。在我和我的很多同学的印象里,这所学校在鼓励师生大胆创新、自主学习方面走在了很多学校的前面。
先举几个小例子: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程。研学课是为了弥补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开设的,鼓励学生自己找问题、回答问题,而不只是回答别人设计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研学课的雏形“科学实践课”。200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全体普通高中开设一门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项目灵感、自主完成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必修课程,同年人大附中便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已有10个专业的150多项学习课题。